“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评选

来源:新闻中心
创建时间:2014年09月15日
状态:已结束
“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评选
  1. 【高速动车】2005年,中国与西门子签署CRH3动车组合同及技术转让协议。随后,西门子派出了150余人次专家来华对动车组的设计、制造等进行指导。中德专家团队合作,中国轨道客车迅速跨越30年的变化。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北京天津仅仅半个小时就可直达,创造了运营速度、运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外方项目总协调人威斯德获200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唐车公司参与建设并提供全部高速动车组——CRH3型动车组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7.4%
  2. 【量子通信技术】中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发展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技术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使得我国在量子信息这一新兴领域在国际上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该团队成果曾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或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7次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6.9%
  3.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大桥通车,结束了千年以来长江上无桥的历史,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大桥建设采用苏联专家西林提出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最终获得成功。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该桥2013年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6.9%
  4. 【月宫一号】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自2004年起,北航刘红教授引进外国专家100余人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而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建立了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体系,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使我国此项技术水平与国际最高水平同处于同一水平上。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提供理论和基础技术。
    5.9%
  5.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为氢弹研制作出了贡献,多次获科技大奖。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冷却储存环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总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创造了先进条件,直接催生了数目众多的新核素和新技术,在国际核物理基础和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5.4%
  6. 【互联网技术】1987年9月14日,中德专家经过4年努力,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发出中国第一封通过自行搭建的邮件系统发送的电子邮件,使中国正式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成为国际互联网注册国家。德国专家维纳·措恩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中美专家共同努力,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5.4%
  7. 【节水灌溉技术】从以色列、美国等国引进滴灌、喷灌技术在我国干旱地区广泛应用,已在冀鲁豫陕等北方地区推广的美国渗灌技术,节水效率提高50%,增产幅度达30%-50%。
    4.9%
  8. 【北京电子对撞机】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被誉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1984年,中美联合启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作项目;2004年,开始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探测谱仪的改造工程,2009年全面达到指标。2013年3月,由11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组宣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一个新的共振结构,这一发现很可能为寻找和研究新型强子态开启了一扇大门。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专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9%
  9. 【敦煌文物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项目,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外国机构合作,进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保存等方面的研究。
    4.4%
  10.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1956年在长春一汽诞生。长春一汽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是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建厂期间苏联专家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图纸资料,并派遣一批有经验的专家来厂指导。从1953年筹建开始到3年后工厂建成,186名苏联专家为2万名职工讲授技术课1500余次,直接传教和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470名,其中处长56人,工程师139人,科长、车间主任60人,技术员173人,技工90人。
    3.9%
  11. 【“CR-01”6000米水下机器人】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率领团队,从1992年起,与俄罗斯合作,以我方为主,开始研制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1995年8月, 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使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3月开始,中俄继续合作联合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掌握深海探测关键技术。
    3.4%
  12.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迄今中美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共有来自中、美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250名科学家参与。2006年立项,2007年10月动工,2011年年中逐步完成探测器的建造与安装,同年8月开始近点取数、12月下旬开始远近点同时运行。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确的中微子振荡测量结果,它为未来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该成果入选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
    3.4%
  13.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期间签订的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精神组建起来的,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建立填补了中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地面站代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3.0%
  14. 【沙漠绿化】日本专家远山正瑛为代表的外国专家和中国志愿者一起,使内蒙古恩格贝实现从沙漠到绿洲的伟大变迁,恩格贝已成为防沙治沙的生态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0%
  15. 【人类基因测序】美、英、法、德、日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中国1999年开始参与合作,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跻身于国际生命科学前沿。
    3.0%
  16.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国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1982年启动,1994年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并获得美国国际电力杂志评选的“1994年电厂大奖”,成为全世界5个获奖电站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核电站。技术和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起步阶段,从厂长到部门主管,都由外国专家担任,大部分工程技术岗位也由外国专家担任。当时的大亚湾工地上有多达26个国家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最多时外国专家人数超过2000人。为了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中方先后将100多名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培训。
    2.5%
  17. 【水稻旱育稀植】一种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水稻栽培技术,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2亿多亩。日本专家原正市从1982年至2002年,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5%
  18.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三级系统(熊猫系统)】引进美籍华人专家连永君担任总设计师,是我国第一个按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大型集成化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禁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5%
  19. 【地膜覆盖】该技术被认为是继种子、农药之后,我国农业耕作史上的一场革命。仅1984~1993年10年间,应用该项技术就新增产值576.28亿元。目前,我国地膜覆盖面积3.5亿亩,棚膜覆盖面积5440万亩,居世界首位。该技术由日本专家石本正一引入中国。
    2.5%
  20. 【超级小麦】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外国专家和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世界主要产麦区进行培训的方式,在育种理论与技术、种质资源与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5%
  21. 【煤矿安全】从2002年起组织实施“中日煤矿安全技术培训项目”,参与培训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下降。借鉴日本的“手口示意法”,培训学员自创的“手指口述管理法”,迅速走向全国,被誉为“矿工生命的保护伞”。
    2.5%
  22. 【一村一品】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日本专家平松守彦倡导,1983年引入中国,逐渐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品”被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江西省50%农民从中受益。
    2.0%
  23. 【水稻三控技术】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联合开发,控肥、控苗、控病虫,为农业部“双增一百”技术。
    2.0%
  24. 【宝钢建设】宝钢从1978年开工建设开始,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及整套现代化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之路。彻底改变过去只引进设备,我国无法消化吸收而不得不重复引进的局面。宝钢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精品基地,成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研开发基地。2014年,宝钢连续第十一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当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1.5%
  25.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在国内外首创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CVI核心技术和工业装置,打破了美、英、法采用均热法CVI增密的传统,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该先进技术及装置实现了炭刹车副的工业化生产,确保我国防与民用航空的战略安全,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由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中外合作团队完成。
    1.5%
  26. 【东海大桥】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近百位来自美、英、日等国专家,共同参与工程建设前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共同参与工程方案制定;协助中方针对恶劣海洋环境,提出桥体结构建议和实施方案并进行审查;协助解决海上桩基施工所遇到的难题;协助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供对大桥工程进行全过程的评估与指导,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1.5%
  27. 【新能源汽车】“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填补我国燃料电池轿车的空白,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济大学依托我国首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整车风洞中心,为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研发平台。汽车风洞中心技术顾问Jochen Wiedemann教授获得2009年上海市白玉兰奖,超越系列燃料电池汽车在2006年法国巴黎、2011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必比登(Bibendum)新能源汽车挑战赛上屡创佳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示范运行燃料电池汽车,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嘉奖。
    1.5%
  28. 【海洋石油开发】自1979年起,我国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迅速步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行列。l985年,中日合作的渤海埕北油田投产,1987年全面投产。1983年中法合作发现北部湾“涠10-3”油田,l986年投入试生产。1996年由中、美、科威特公司合作的南海崖城3-1气田建成投产,被列入建国50周年石油十大建设成就。l989年,中日合作的渤海渤中28-1油田开始生产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曾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事件”。
    1.0%
  29. 【哈工大建设】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建于1920年,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苏联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先后有5位苏联人担任了该校校长;50年代初,哈工大与人民大学一并成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样板的两所学校,全面借鉴苏联经验,迅速发展成我国“工程师的摇篮”。1951年至1957年末,先后从苏联26所高等学校中聘请了古林等5批67位苏联专家来校工作。到1960年,先后到哈工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74位。每位专家来校工作1-2年。
    1.0%
  30. 【HJD04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该成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研制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电信网现代化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使“巴黎统筹委员会”始于1989年对我国实施的大型程控交换机禁运制裁行动彻底流产,为我国通信网络的快速现代化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基础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HJD04机的带动下,我国培育出中兴、华为等位于全球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第一集团”的著名企业。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莫瑞尔为数字程控技术和生产线的引进、中外合作、技术转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31. 【溅渣护炉技术】该技术20世纪90年代通过美国专家引入中国,在国内推广应用。在没有应用溅渣护炉技术以前,我国转炉一般炉龄到3000炉左右时,就要停下来对转炉炉衬进行修补,修补周期在一周左右。采用该技术后,使得我国转炉炉龄提高了5-10倍,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2003年武钢最高炉龄已达到30368炉。为炼钢厂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带来了变革。目前我国技术人员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在转炉溅渣护炉机理研究、溅渣条件下复吹转炉底吹供气元件蚀损机理研究上又有新突破,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0.5%
  32. 【珠江钢琴】引进欧美专家及先进制造技术和日本管理经验,逐步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乐器龙头企业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0.0%
“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评选
  • 1. 【高速动车】2005年,中国与西门子签署CRH3动车组合同及技术转让协议。随后,西门子派出了150余人次专家来华对动车组的设计、制造等进行指导。中德专家团队合作,中国轨道客车迅速跨越30年的变化。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北京天津仅仅半个小时就可直达,创造了运营速度、运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外方项目总协调人威斯德获2008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唐车公司参与建设并提供全部高速动车组——CRH3型动车组的“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 【量子通信技术】中科大潘建伟量子信息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发展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技术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使得我国在量子信息这一新兴领域在国际上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该团队成果曾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或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7次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3.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大桥通车,结束了千年以来长江上无桥的历史,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大桥建设采用苏联专家西林提出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方法,最终获得成功。作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该桥2013年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 4. 【月宫一号】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自2004年起,北航刘红教授引进外国专家100余人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而自主创新,从无到有建立了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体系,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使我国此项技术水平与国际最高水平同处于同一水平上。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提供理论和基础技术。
  • 5.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为氢弹研制作出了贡献,多次获科技大奖。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冷却储存环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总体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重离子物理及交叉学科创造了先进条件,直接催生了数目众多的新核素和新技术,在国际核物理基础和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6. 【互联网技术】1987年9月14日,中德专家经过4年努力,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发出中国第一封通过自行搭建的邮件系统发送的电子邮件,使中国正式接入国际计算机网络,成为国际互联网注册国家。德国专家维纳·措恩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中美专家共同努力,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国际卫星信道建立的接入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我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 7. 【节水灌溉技术】从以色列、美国等国引进滴灌、喷灌技术在我国干旱地区广泛应用,已在冀鲁豫陕等北方地区推广的美国渗灌技术,节水效率提高50%,增产幅度达30%-50%。
  • 8. 【北京电子对撞机】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被誉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1984年,中美联合启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作项目;2004年,开始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探测谱仪的改造工程,2009年全面达到指标。2013年3月,由11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组宣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一个新的共振结构,这一发现很可能为寻找和研究新型强子态开启了一扇大门。李政道、丁肇中等外籍专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9. 【敦煌文物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项目,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外国机构合作,进行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保存等方面的研究。
  • 10.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1956年在长春一汽诞生。长春一汽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共和国工业的长子,是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之一,建厂期间苏联专家提供了全套的产品设计和图纸资料,并派遣一批有经验的专家来厂指导。从1953年筹建开始到3年后工厂建成,186名苏联专家为2万名职工讲授技术课1500余次,直接传教和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470名,其中处长56人,工程师139人,科长、车间主任60人,技术员173人,技工90人。
  • 11. 【“CR-01”6000米水下机器人】我国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率领团队,从1992年起,与俄罗斯合作,以我方为主,开始研制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1995年8月, 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研制成功,使我国机器人的总体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R-01 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3月开始,中俄继续合作联合研制7000米载人潜水器,掌握深海探测关键技术。
  • 12.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迄今中美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共有来自中、美等6个国家和地区约250名科学家参与。2006年立项,2007年10月动工,2011年年中逐步完成探测器的建造与安装,同年8月开始近点取数、12月下旬开始远近点同时运行。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确的中微子振荡测量结果,它为未来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该成果入选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
  • 13.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根据邓小平同志1979年访美期间签订的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精神组建起来的,于1986年12月建成并正式运行,建立填补了中国资源卫星数据源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的新时代。地面站代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空局、加拿大、法国各卫星管理机构签订各类卫星数据接收协议,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网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一员。
  • 14. 【沙漠绿化】日本专家远山正瑛为代表的外国专家和中国志愿者一起,使内蒙古恩格贝实现从沙漠到绿洲的伟大变迁,恩格贝已成为防沙治沙的生态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15. 【人类基因测序】美、英、法、德、日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截止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其中,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中国1999年开始参与合作,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跻身于国际生命科学前沿。
  • 16. 【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国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1982年启动,1994年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并获得美国国际电力杂志评选的“1994年电厂大奖”,成为全世界5个获奖电站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核电站。技术和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起步阶段,从厂长到部门主管,都由外国专家担任,大部分工程技术岗位也由外国专家担任。当时的大亚湾工地上有多达26个国家的外国工程技术人员,最多时外国专家人数超过2000人。为了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中方先后将100多名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培训。
  • 17. 【水稻旱育稀植】一种省种、省肥、省水、省工、增产的水稻栽培技术,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到1998年种植面积达2亿多亩。日本专家原正市从1982年至2002年,应邀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 18.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三级系统(熊猫系统)】引进美籍华人专家连永君担任总设计师,是我国第一个按软件工程方法开发的大型集成化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禁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 【地膜覆盖】该技术被认为是继种子、农药之后,我国农业耕作史上的一场革命。仅1984~1993年10年间,应用该项技术就新增产值576.28亿元。目前,我国地膜覆盖面积3.5亿亩,棚膜覆盖面积5440万亩,居世界首位。该技术由日本专家石本正一引入中国。
  • 20. 【超级小麦】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外国专家和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世界主要产麦区进行培训的方式,在育种理论与技术、种质资源与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1. 【煤矿安全】从2002年起组织实施“中日煤矿安全技术培训项目”,参与培训的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下降。借鉴日本的“手口示意法”,培训学员自创的“手指口述管理法”,迅速走向全国,被誉为“矿工生命的保护伞”。
  • 22. 【一村一品】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日本专家平松守彦倡导,1983年引入中国,逐渐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品”被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江西省50%农民从中受益。
  • 23. 【水稻三控技术】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联合开发,控肥、控苗、控病虫,为农业部“双增一百”技术。
  • 24. 【宝钢建设】宝钢从1978年开工建设开始,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及整套现代化管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之路。彻底改变过去只引进设备,我国无法消化吸收而不得不重复引进的局面。宝钢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精品基地,成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科研开发基地。2014年,宝钢连续第十一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并连续当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25.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在国内外首创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CVI核心技术和工业装置,打破了美、英、法采用均热法CVI增密的传统,并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该先进技术及装置实现了炭刹车副的工业化生产,确保我国防与民用航空的战略安全,对航天、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由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中外合作团队完成。
  • 26. 【东海大桥】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近百位来自美、英、日等国专家,共同参与工程建设前期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共同参与工程方案制定;协助中方针对恶劣海洋环境,提出桥体结构建议和实施方案并进行审查;协助解决海上桩基施工所遇到的难题;协助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供对大桥工程进行全过程的评估与指导,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 27. 【新能源汽车】“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填补我国燃料电池轿车的空白,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济大学依托我国首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整车风洞中心,为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的研发平台。汽车风洞中心技术顾问Jochen Wiedemann教授获得2009年上海市白玉兰奖,超越系列燃料电池汽车在2006年法国巴黎、2011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必比登(Bibendum)新能源汽车挑战赛上屡创佳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成功示范运行燃料电池汽车,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嘉奖。
  • 28. 【海洋石油开发】自1979年起,我国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迅速步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行列。l985年,中日合作的渤海埕北油田投产,1987年全面投产。1983年中法合作发现北部湾“涠10-3”油田,l986年投入试生产。1996年由中、美、科威特公司合作的南海崖城3-1气田建成投产,被列入建国50周年石油十大建设成就。l989年,中日合作的渤海渤中28-1油田开始生产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曾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事件”。
  • 29. 【哈工大建设】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建于1920年,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苏联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先后有5位苏联人担任了该校校长;50年代初,哈工大与人民大学一并成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样板的两所学校,全面借鉴苏联经验,迅速发展成我国“工程师的摇篮”。1951年至1957年末,先后从苏联26所高等学校中聘请了古林等5批67位苏联专家来校工作。到1960年,先后到哈工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74位。每位专家来校工作1-2年。
  • 30. 【HJD04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该成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研制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电信网现代化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使“巴黎统筹委员会”始于1989年对我国实施的大型程控交换机禁运制裁行动彻底流产,为我国通信网络的快速现代化和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通信基础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HJD04机的带动下,我国培育出中兴、华为等位于全球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第一集团”的著名企业。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莫瑞尔为数字程控技术和生产线的引进、中外合作、技术转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31. 【溅渣护炉技术】该技术20世纪90年代通过美国专家引入中国,在国内推广应用。在没有应用溅渣护炉技术以前,我国转炉一般炉龄到3000炉左右时,就要停下来对转炉炉衬进行修补,修补周期在一周左右。采用该技术后,使得我国转炉炉龄提高了5-10倍,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2003年武钢最高炉龄已达到30368炉。为炼钢厂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带来了变革。目前我国技术人员在该项技术的基础上,在转炉溅渣护炉机理研究、溅渣条件下复吹转炉底吹供气元件蚀损机理研究上又有新突破,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32. 【珠江钢琴】引进欧美专家及先进制造技术和日本管理经验,逐步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钢琴制造商、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乐器龙头企业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状态:已结束  当前时间:2024-04-20 21:51:33